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启示】激荡三十年,农村的病态与机遇

    信息发布者:yinhua
    2017-03-04 13:01:53    来源:美丽乡村   转载


    摘要

    旧中国农民靠天吃饭,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进步,农业有着质的突变,农民也不再被束缚在土地中,农村早已不是曾经那个最原始的单位。


    中国农村三十年发展历程

     

    农村是中国特色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行政划分的最基础单位。民以食为天,曾几何时,农村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就是农业。


    旧中国农民靠天吃饭,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进步,农业有着质的突变,农民也不再被束缚在土地中,农村早已不是曾经那个最原始的单位。它也在发生着巨变,这其中存在着不足的地方,同时孕育着机遇。

     




    80年代


    80年代伊始,随着国家对人口迁移政策的放宽。农村人口有机会向城市周边流动,这也促动了城乡之间的发展。一个个青壮劳动力涌向城市,可以说农村折射出了人类社会大规模迁移的缩影。农民的定义也在慢慢的发生着改变。


    因为农村青壮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农村就成了老人和孩子的牢笼。老人除了基本的农活事物外,还要承担起照看孩子的任务。农事收入是留守老人的生活来源,外出的孩子定时往家里寄钱,多少能够让家里生活富足一些。

     



    90年代


    实行包产到户,是农村人最幸福的时刻。每个人都充满干劲,基本都能吃饱饭。相比生产队的日子,实在是太舒坦了。但随着农村人口的增多,人均耕地减少,农业税收繁重。农民的幸福时光也就不存在了。


    随着思想观念的转变,农村对于生男生女已经不抱有那么大的偏见,对女孩的重视程度不亚于男孩。


    在现代农村生活中,女孩在家庭中和男孩地位一致,并享有相同的权利和机会。但是仍然存在着男女比例的差异。如果男方家里没有条件建房或买房,男孩将很难娶到老婆。因此,农村中男孩家庭的压力比较大,这或许是外出务工的又一点无奈。

     



    千禧年后


    现在的农耕作业,普遍采用规模化运作,机械化的发展与普及,让更多人力空闲了出来,农村产生了大量空闲劳动力。“穷则思变”,更多的农村人走向了城市,被赋予了新的称谓——农民工。从死守一亩三分地到远走他乡,这其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无奈,也阐释了农村土地的悄然改变。


    几乎每个村落都或多或少存在留守儿童,他们通常有爷爷奶奶带大,缺少父母的关爱。只有在春节时候,才能和父母在一起享受团圆时刻。农村中父母外出务工比例占大多数,其中大多数想要家庭有个更好的转变,并将希望寄托给后代。


    对于当今乡村建设来讲,耕地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生产,有效的较低了成本。在加上政府补贴及农业税的取消,对于留守务农的农民来讲,是个极有利的信号。农民的收入增多了,相比外出务工人员,赚的并不少多少,也不用远走他乡,与亲人分离。


    但是农村仍然存在大量的外出务工人员,换个角度来想,农事活动是需要成本投入的,无论是人力、物料、时间等,都是需要花费精力的,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带来不好结果。而外出务工从事其他活动,可以说付出的仅仅是自己的劳动力,赚回的都是利润。



    农村发展三十年的隐患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农村也感染了城市的负面影响。农村人不在是勤劳朴实的模样,而学会了城市人的攀比与模仿。而最最重要的,是城乡资源的不均衡,发展的不均衡,这是农村一系列问题的根源。乡村与城市,相爱相杀,上演着同样的剧情。


    农村的发展,是社会需要重视的环节,是经济发展不能忽略的部分。又因为农村的特殊性,它的发展往往能够将原有的利弊放大化。随着农村的发展,体现出的失衡就越发加大,问题就越发明显。简单来讲,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民富裕背后的隐患

     

    随着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获得了比农耕更为丰厚的收入,变得越来越富裕,这是国家开放政策带给农民的福祉。然而随着人力成本对企业的重负越来越大,大多企业转向采用机械化、智能化代替人工劳力。农民富裕道路并不可持续,这是农村潜在的隐患。

     

    二、农村潜在的衰败隐患

     

    由于农民富裕,农村出现了很多砖瓦房。对于农民来说,房子是占比最大的资产。但农村也存在城市同样的问题:那就是把多年的积累换成了一堆的混凝土建筑,并没有投入生产和今后应对危机的储蓄。使得抗风险能力在富裕起来之后却没有显著提升。


    我国所有的建制组织都在加强,唯有农村组织在弱化,组织的弱化不可避免地造成农村的衰败,村风、民风不再。近年来推行的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在弱化组织下都是粗制滥造,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现在的乡村,小楼矗立,垃圾遍地;民俗仍在,唯钱唯利。组织弱化之害,甚于贫穷。

     



    三、农业凋敝,百废待兴

     

    由于性价比较低,村民种粮积极性普遍不高。虽然有国家补贴,但抛荒现象依然存在。水利灌溉设施长年失修,种粮收成主要靠化肥农药浇灌,而不是早年的精耕细作。农田板结化严重,自我修复和成长能力逐步丧失。这是农业外在的凋敝景象。


    内在的则是人心不再敬畏农业,年轻人不在认同土地带来的价值。新生代村民既不会种植,也不会耕作。这对于新农人来讲,既是机会,也是隐患。机会在于,今后的耕地流转在新生代村民中推行更加容易,因为他们也不会种田。隐患在于,种禾锄地是村民最后的一种求生手段,他们也不会。


    农田曾经在我国历史上长期扮演着最后的“社会保障”的角色。如今还是这样。这个保障问题不破,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局就破不了。这个局不破,我国农产品价格在全球贸易中就会一直畸高。这是我国长期“重工抑农”的政策给农业带来的恶果。





    农村三十年发展带来的机遇

     

    凡事都具有两面性,相对于农村的隐患,农村的发展是显而易见的。农产品总量的增长,农村人口的去农村化,农民收入的显著增长。


    目前的问题是怎样保持现状,并找到有效的发展道路,将农村现有的态势延续下去。隐患要在未然中消除,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谋求发展。客观的讲,进行新农村产业建设还是有很多充分的优势条件的。

     

    政策方面


    中央一号文件发文,强调坚持问题导向,调整工作重心,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传达了对农业发展的重视,并在产业变革、土地流转、设施完善、财政改革等多方面提供了制度的保障和支持。


    从某种程度上讲,现阶段城镇化的进程已逾顶峰,城镇化发展已经呈现出疲态,人口负荷过大,公共资源分配不均衡。根据世界城乡化发展规律,城市化发展必将回归农村,推进乡镇化的发展与完善。

     



    成本方面


    随着物流、信息流的发展壮大,交通成本及信息获取成本极大的降低,距离变得不在那么重要。乡村土地成本低廉,这本身对城市资源来讲,是天然的优势,未来工业、服务业完全有可能落地乡村。


    农民工对城市化的建设有不可忽视的贡献,城市化的进程中,伴随着的是成本的增加。资源成本及人力成本的增加,使得发展趋于缓慢。对于城市发展的成本,农村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最起码,农村的人力成本就低廉的多。

     

    资产方面


    资产的特性是“追名逐利”,哪里有市场有钱景,资产就流向哪里。经济发展需要资金的投入,而投资需要有个好项目。前三十年看城市,后三十年在乡村,乡村投资会是接下来持续的投资风口。


    中产阶级的崛起,也促进了民间资本的发展和成熟,如重酬体系的完善。农村项目通常门槛较低,并不十分复杂,大众能够简单理解。人的本性,往往对于自己能够理解和掌握的事情才会放心,放手去做。

     



    人才方面


    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农村建设方面的问题,从教育制度中“大学生村官、选调生”就能够看出来。随着近年来“电商下乡、产业下乡”的支持,切实能够促进农村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产业结合,推动乡镇化发展。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更多人渴望原生态的生活,对食材有了较高的要求。而农村原产地成本优势明显,势必吸引一大批人才扎根乡村,来攫取财富。同时,伴随精神需求的提高,会激发人对乡土情结的怀念,进而促进乡村的发展。



    结语



    通过对农村三十年发展历程的简单总述,我们了解到乡村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目前,乡村的发展潜力依然是巨大的,依然潜在着巨大的财富等待着去发现,去挖掘。


    但在投入乡村建设之前,一定要结合乡村现状,切实解决乡村问题,规避掉潜在的隐患,才能够顺利的开展乡村建设工作。


    THE  END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