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大家关注 > 正文
    购物车
    0

    邱建生:美丽乡村建设需要乡村思维

    信息发布者:yinhua
    2017-02-12 13:22:24    来源:福建爱故乡   转载

    先说说几个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例子。


    有一个村庄,因为上面有资金支持其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而政府系统从上到下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想象之一就是村庄要有一个公园,所以这个村庄决定要建一个公园。但这个村庄没有公共用地可用于公园建设,所以村两委就向村民租了一块菜地。他们在原来的菜地上修了石子路,盖了一个亭子,放置了一些健身器材,种上了苗木和草皮。公园建起来了,很好看,领导来了大加赞赏。但政府的支持资金是一次性的,而公园是需要维护的。这样问题就来了,不到一年,由于没有专人维护,这个村庄公园就长满了杂草;更要命的是,这块菜地的租金也没地方出,村民就不乐意了,要求村两委把菜地还给他们,还要求恢复成当初能种菜的那种样子。


    还有一个村子,干脆把公园建在了村庄的一个小树林里,说是那里的环境比较好。但是公园建起来了,却没有人去那里,因为那里距离村民居住的地方很远,村民可没有那个闲情跑那么远去健身聊天。


    再有一个村子,河道整治后,两边的道路都铺上了水泥路面,但在靠近河道的位置留了半米宽的空地,用来种行道树。村民利用这些空地,种上了蔬菜,有的还搭起了丝瓜棚架。有一天,领导来视察了,说这些地方不能让村民乱种,整体不美观,干脆都铺上磁砖吧。这河道总长将近五个公里,铺磁砖的预算差不多要一百万。


    还有一个乡镇,也是要把镇政府门口的一大片菜地变成公园,政府最近也在头疼怎么把农民的地征过来的事,这不光得花一大笔征地费,有个把农户还不乐意自己家门口的菜地被征了。


    此外像农村公园杂草丛生、河道护堤一律水泥灌注的现象,相信有跑农村的朋友都已经司空见惯了。

    这些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随处可见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我想问题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美丽乡村建设只有“硬件建设”“门面建设”,二是美丽乡村建设中普遍缺少“乡村思维”。由于缺少乡村思维,很多建设就成了破坏性建设,不仅花了冤枉钱,还使乡村距离美丽越来越远。关于第一个方面的问题,大家已经有很多讨论了,这里不再多说,我们主要来探讨一下“乡村思维”这个问题。


    什么是乡村思维


    乡村思维是相对于城市思维提出来的。过去几十年城市取向的发展,慢慢使大多数人形成了一种城市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城市成为一种标准,不管是教育,还是文化,都向城市看齐。而教育和文化的城市化,又进一步巩固了人们的城市思维。其结果自然是乡村教育与文化的衰落,是乡村思维的消解。当然,这背后的核心还是经济,是城市和乡村不对等的经济关系在左右着两者的文化关系。


    那么乡村思维具体包含一些什么内容?本文乃有感而发,只能根据看到的现象进行一点简单的梳理,希望能启发先进做更深入的研究。


    首先,乡村思维意味着人们对自然是怀有敬畏之心的,人们不会为了利益去干对不起自然的事。人们通常会把农村的落后归结为文化的落后,但从来不会去想这种所谓的落后,恰恰是在顺应自然中的“落后”,这与今天一味向自然索要的“先进”相比,其差距可谓大矣,但从更长的历史过程看,这“落后”与“先进”可就得倒过来了。


    其次,乡村思维意味着和平与互助,人们只有在与人为善和互帮互助中才能更好地生活下去。乡村思维指向的,是一种互助型而非互争型的社区;在这种思维主导下,人们的相处之道也是尽量地推己及人、与人为善。过去,人们往往依照西方给定的思维方式,认定中国的火药发明没有发展出枪炮来,是中国人不如西方人的证明。但从来没有人想过,也许正是中国人潜意识中的和平观念,让中国人根本就没有想要发明出杀人威力更大的工具来呢?


    再者,乡村思维意味着知足和适度,人们不尚奢华,满足于简单的生活,较少贪欲之心。当城市在不断地刺激人的欲望并竭力使人成为欲望的工具时,乡村思维是对城市价值的一声断喝;当现代人迷失在自己的创造物面前时,乡村思维让我们停下来,并且问自己:“我们到底要什么?”确实地,现代社会的病症正是“过度”:过度的生产,过度的消费,过度的包装,过度的技术……而乡村思维是“过度”走向“适度”的桥梁。


    此外,乡村思维还意味着单纯和朴实,能使人更接近自己的本真状态,而更有“美感”。现代城市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算计”出来的,因为维系城市运转的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不断“算计”,人们生活在自己构筑的“防护罩”里,不知春秋,无论魏晋,处处堤防,人心也变得越来越诡诈难测,从而也使人越来越找不到自己。而透过乡村思维,人们可以更好地和自己对话。


    乡村思维与美丽乡村建设

    了解了乡村思维是怎么回事,我们现在来看看在具体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可以如何来运用这种思维。


    首先,在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初规划阶段,需要形成一个主要由当地各方代表参与规划的机制,我把这叫做“人民规划”,区别于目前为了省事外包给城里的某个机构的所谓“专业规划”,这些机构通常在村子里呆不到两天,然后复制粘贴形成一本千篇一律的规划文本,图文并茂,铜版纸印刷,很漂亮,颇能让乡村干部眼前一亮。但由于这些规划机构满脑子的城市思维,完全立足于城市来设计乡村景观,反而给乡村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当前大多数杂草丛生的乡村公园,可以归功于这些“专业规划”。而“人民规划”认为,真正的“专业”,必须是立足本地,适应本地的,所以,由本地各方代表参与的规划,才可能是真正专业的规划。


    其次,在具体的建设中需要遵循“本地资源为本地所用”的原则。上述“人民规划”可以说是本地知识资源为本地所用,本地还有很多其它类型的资源,也要尽可能在建设中利用起来。如乡村环境美化中,大多数地方都花大钱去外面买花卉苗木草皮石材,眼里却从来没有本地的植物,比如蔬菜、果树等等。上面举的例子中,那些乡村公园如果一开始就设计为“蔬菜公园”,菜地还是村民自己种,政府适当进行一些公共投入,在菜园子里设计一些步道和休憩场所,岂不是美得很,不仅花钱少,日后的维护费也省了。


    再者,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注重进行乡村在地文化的挖掘和弘扬,避免外来文化如资本文化、消费文化对乡村的进一步破坏。传统乡村中的互助文化、节俭持家的美德,以及尊老爱幼的性格,是乡村作为生命共同体绵延不绝的重要文化元素,如今这些元素在资本文化的冲击下正变得气若游丝,严重影响了乡村作为生命共同体的存在。乡村的红白喜事是否有可能不再依赖“流动酒家”,而由村民通过传统互助的方式来办?村民走亲访友是否可能不用现金或工业产品,而是自己家里的土特产品?等等,可能都很难,但却又是乡村走向“美丽”所必需。


    此外,在乡村经济建设方面,一样要注重在地互助型经济的建设,避免资本经济的侵蚀。如支持乡村传统手工艺,发展“三位一体”合作社,弃绝塑料经济,提升在地经济的自足率,等等。如此,美丽乡村建设才有可能成为“有根”的建设。





    (本文作者为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教师,爱故乡计划发起人)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