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大家关注 > 正文
    购物车
    0

    张孝德:关注“新回乡运动” 走城乡双向流动城镇化之路

    信息发布者:yinhua
    2017-02-12 12:56:49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转载

        ■学者观察
        一种新的力量正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作用,悄悄地改变着中国城镇化发展模式。这个新的力量来自从城市到乡村的“新回乡运动”。目前被主流关注和鼓励的中国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农村资源向城市流动与集中,但最近几年,一种相反流动正在悄悄发生,这就是资源从城市向乡村流动,这意味着一个城乡双向流动、双向驱动的新城镇化模式正在浮出水面,值得关注。
    三种力量推动未来新回乡运动
        第一种力量是中国乡村文明特有的自我纠错和修复力。面对当代中国乡村凋敝、萧条景象,更多人认为在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中国五千年乡村文明的终结成为不可避免的时代潮流。但寿命最长、发展成熟度最高的中国乡村文明,有一种特有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在一次又一次面临消亡或危急的时刻,总会表现出一种坚韧的自我纠错与修复能力。这种自我纠错与修复在当今中国乡村正在悄悄地开始,除了表现在已经出现的物质层面的资源要素向乡村回流和新回乡运动上,最需要关注的是,它还表现在精神与文化层面。在中国学术界,一种基于乡村文明与文化视角,多元化、全方位重新认识中国乡村价值的自觉与自信正在苏醒。长期以来,从纯经济研究判定乡村存亡、从单极化城市思维认识乡村的落后与先进、从西方文明形态解读中国乡村命运的、僵化的、导致去乡村化的、乡村文明价值被误读和曲解的认识格局正在被打破。这种文明与文化的自觉,给走向自我复生的乡村文明找到了自我认知的灵魂,同时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找到了自信之根。正在升温的新回乡运动,首先表现出中华民族精神的回归。
        第二种力量是来自生态文明新时代给中国乡村文明复兴带来的时代契合和推动力。在中国兴起的“互联网+”,已经不是城市独享的时代红利,“互联网+”也成为乡村发展的最大受益者。把乡村与城市市场连接起来的“互联网+”,催发乡村绿色产业的发展表现出巨大潜力和魅力。使长期以来无法转化为财富的乡村生态土特产品、手工艺产品成为城市中产阶层消费的生态奢侈品。在城市环境污染、高压力、高成本生活倒逼下,乡村特有的环境优美、天人合一的绿色慢生活表现出巨大的吸引力。目前以农家乐为新型业态的乡村生态旅游急剧升温,成为乡村发展的新亮点。当今中国最前沿的新能源产品,如屋顶太阳能热水器、电动自行车、小型电动汽车、入户光伏发电,其最大的市场在农村。这些事实充分说明,虽然乡村无法像城市那样承载工业产业,在生态文明时代,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却具有城市没有的独特优势。乡村绿色生态产业的发展,将成为乡村文明复兴的经济基础,也是吸引更多人返乡创业的动力所在。
        第三种力量是中国城市演化周期律。近代以来的城市化绝不是现代理论认定的那样——城市化是恒定不变的直线运动。200多年的西方城市化已经经历了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多次周期波动。随着城市病爆发、空气污染、生活成本提高、城市生活审美疲劳等多种因素,在未来5年之内,中国也将初现逆城市化的周期波动。目前这种逆城市化趋势在中国东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已经悄悄发生。与此同步进行的,还有另外一个周期也将助推逆城市化在未来5年内出现高峰。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农村进城打工、考学的一代人,在未来5年内将进入告老还乡、叶落归根的生命周期。上个世纪80年代进城的这批人,在未来5年均将进入退休的年龄,无论从生命的周期看,还是从这一代人的经历看,他们是城市群体中乡愁最浓、回乡愿望最强烈的群体。
        未来将会有五类人群参加到新回乡运动中来
        在上述三种力量的推动下,将有五类人群成为中国新回乡运动主流。
        第一类是“新告老还乡者”或叫“回乡的新乡贤”。“新告老还乡者”是指1977年恢复高考后,上了大学,从乡村走进城市的第一批知识分子。未来5到8年,这些人中的90%将到退休年龄。只要有正确的政策引导,他们中的一批人将带着智慧、资金回归农村,建设家乡。从1977年到1980年录取的大学生有123万人,其中80%来自农村,估计未来将会有60%以上的人群通过各种方式,短期或长期回到出生的老家养老。如果其中有50万人回乡,这就意味着,他们的告老还乡将有可能会影响中国50万个乡村的发展。
        第二类是改革开放后,到城市打工的2.5亿农民工。根据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5亿农民工中,50岁以上的农民工占14.3%。大约有3570万农民工将到无法在城市就业的退休年龄,他们中将有80%约3000多万农民工会带着他们的收入、带着城市文化回乡养老或再创业。这些在农村长大的农民工,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后出生的新生代不一样,他们对乡村有一种无法割断的情结。《中国经济报告》杂志公布了对全国20多个城镇的农民工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农民工不具备在城市购房定居的条件,年老后将被迫返乡,有可能导致“负城镇化”。
        第三类是新下乡知识青年。随着城市就业难和乡村发展机会的增加,出现了大学生回乡创业的新趋势。在新回乡知识青年中,有一部分是村官。经过连续几年的选聘,目前全国在岗大学生村官已经达到20万人。根据计划,到2020年,大学生村官要达到40万人的规模。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大学生自愿回乡创业。截至2015年,已在全国近30个省份、200多所高校建立了200多个支农社团,深刻地影响了一大批青年人的价值观及整个社会的文化走向,这种催化作用将在未来5年内发生很大的连锁放大效应。
        第四类是随着中国逆城市化出现,一批城市人会回到乡村养老和从事乡村产业的经营。随着雾霾天、交通拥挤、生活成本上升等问题的出现,目前中国已经初现逆城市化现象。国内学者一致认为,未来5到8年内中国将会出现一个退休高峰。城市人口老龄化高峰和逆城市化会同步出现。截至2013年底,中国老年人达到2亿人。其中城市退休人员有1亿人。目前在上海和北京等大城市,已经出现一些老年人到郊区和农村养老。城市人回乡,将会给乡村带来新消费,促进乡村养老产业发展。
        第五类是中国6000万华侨同胞将会寻根回乡。随着祖国的强大,华侨将会出现一个回乡寻根热。中国人往上推三代,大部分都是农村人,所以,他们要寻找的根,不在城市在乡村。他们寻根,也给乡村发展带来国际资源。
        关注与推动新回乡运动,走中国特色城乡双向流动的城镇化之路
        我们需要调整原有的思维定势,顺应时代潮流,以双向流动的城市化思维,重新设计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之路。建议中央和地方,要把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着力点,从关注农村到城市单一通道的疏通,转向城市与农村双向流动通道上来。我们一定要认识到,目前大量农村人进城与城市人要回乡村的双向流动,对于中国城镇化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在中国即将出现的新回乡运动,对于中国五千年乡村文明,对于中国走有根的城镇化之路,更具有比城镇化本身更重要的作用。建议中央和地方,研究出台鼓励新告老还乡、新乡贤回乡、知识青年下乡、农民工返乡创业、城市人下乡养老、华侨返乡等政策。走中国特色城镇化之路遇到的最大挑战,不是农村要素向城市流动,而是顺应新回乡运动,推动中国乡村文明的复兴,让五千年乡村文明在城乡双向流动中走向现代化。
        此外要重新调整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战略规划,取消以单一城市化率指标来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程度的考核办法。基于中国特色城乡双向流动的城镇模式,要以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程度、城乡发展要素共享程度来评价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之路。这样的城市化才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符合生态文明时代要求的城乡共生、城乡均衡发展、城镇村多元化发展的城镇化。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公共经济研究会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村民评论
    yinhua2017-02-12

    太理想了

    回复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