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遇见小二家乡的火腿,返乡与你有一腿

    信息发布者:yinhua
    2017-01-06 16:54:18    来源:乡村土货栈   转载

    无论走到哪里,心里总有一个牵挂的地方,哪就是故乡,而故乡的美食无疑是一个纽带,小二十年多在外,知道有不少朋友也心怀家乡,小二决定回乡啦!刚好借家乡的火腿为始,开始返乡,欢迎您的参与,与小二返乡有一腿。

    关于小二的故事  

    小二叫王德斌,因为参加乡村建设工作,钦佩梁漱溟先生,取笔名叟民(梁先生有一个瘦民的笔名),因为经营乡村土货栈,自称小二,因为是云南人,比较狂野,朋友称云南王,有朋评价说看起来很老实其实很坏,所以要提防,笑称隔壁老王,而自己则觉得是一个亦正亦邪,很重朋友感情,很有原则,认死理执着的人。

    小二,云南东北部宣威县龙场镇人,贫农家庭出身,在我记忆中,从上学起就参与家里的劳动,尤其是下午放学就要给家里养的猪打猪草,每年年底还要往家里地里送猪粪当底肥。顺带说一句,我家的地很分散,最大的地块是半亩多的,最远的地来回要1个到2个小时,送粪一天送67个来回,现在想想,那个时候自己还是很厉害的哈。每年的夏收土豆、秋收的玉米及南瓜,冬收萝卜,你知道是怎么处理的吗?土豆、玉米是供人吃一部分,其余的与萝卜都是给猪吃,所以到北方我不太习惯吃萝卜,想想我们家的猪待遇还不错。用玉米面、土豆、萝卜及杂草喂养,其实现在来看,也很明白,因为农家家里一年带头的油水及肉就靠自己的猪啦,甚至家里的生活开销上学费用也把希望放在猪上,猪就是财神爷,当然好好照顾啦。因为家里条件不好,妈妈还做过豆腐、养过母猪,有一段时间家里我感觉明显好过一些,但是到弟妹都上学,家里紧张了起来。我记忆中,从5年级就跟着爸爸或妈妈开始做小工,一天下来大概10---15元,记得一次在炼锌厂背耐火砖,装太满,怎么用力都背不起来,最后弄伤自己。作为家里的老大,一直都很听话,学习一直是第一,回家帮干农活,村里都逢人便夸,到周末或暑假还要上山打柴火或收松针或割草做农家肥,哪个时候天然的觉得这些事就是要干,还要干好,每次都是满满的篮子,100多斤的柴火或草。

    上初中后住校,每天回家吃饭,家里的活相对就少干了些,但是周末与假期基本上还是要做零工,成绩也一直不错,家里希望上个师范减轻家里负担,虽然我不是很喜欢读,最后还是报考啦,可惜没有录取,最后上了高中,完全离开了家。

    高中凭着中考的成绩我出任语文科代表,应该说与语文老师的相遇相交是高中最开心的,他是一个好老师,数学也学的不错,数学老师也比较偏爱,自己就有点小骄傲,不太听话,有时不太认真听课,这也是高中很后悔的事,最后导致一向数学很不错的我高考很差,考了个二本,不愿意,不得不复读,最后复读一年来到大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现在想想,高中有点贪玩,比如我曾经影响了班上几乎男生学会打乒乓球,而且整体水平或单人水平是整个学校最高的,那时候的疯狂,一到上午或下午下课,打上饭,就到球台开搞,风雨无阻,班主任收了无数副球拍,呵呵!多年后,不再练习,水平还不错,尤其是形成的刁钻的风格,有时间练练。还记得与班主任发生冲突比较大的一件事是:学校运动会,班主任不让去看,要求非运动员在教室自习,中途班主任一走,我与几个小伙伴就溜了,晚上就被请到班主任家面墙思过。一个一个的教训,呵呵!一巴掌下来后,我不知道哪里来的胆,我说:老师,我在教室与在外都一样(我的意思是在教室没心思学,与在外面就一样嘛)。又是一巴掌,问:明天就批准你不用来上学,到时高考来考试,行不行?我不加考虑回:行。班主任也没想到我拧,说:只要你能保证你成绩在全年级前三名,就行。我回:老师,成绩对我不重要。又一巴掌,问:考大学,重要不重要?回:老师,考大学离我还很遥远。也没想要躲,就让一巴掌打来,问:舒服吗?回:舒服。老师问:还要不要?回:老师,舒服了就不能再舒服啦。这也许是从小到现在被打最惨的一次吧!

    大学入学,爸爸送我到火车站,并送我上火车,转身离开那一刹那,我流泪啦。29个小时一个人来到武昌,转车到华中农业大学,第一感觉是太热,有点受不了。呵呵,我后来四年竟然没有买风扇,想想我也服啦!大学四年没有太多感觉,我的专业是学校新开的专业,我们是第四届,我们之后就取消啦!呵呵,有很多人一开始埋怨专业,也许一直到大四,甚至到今天,而我可能是高中有点贪玩加上复读的缘故,老实了许多,没有抱怨什么,每门课每节课都是认真的参加,一直到大三我没有逃过一节课,就算毛邓等都是前三排,而且固定的一个位置,作业都是认真查资料认真完成,所以学业上除了外语之外,基本没问题,还勤工助学,最好的时候还进入班级前五,我入学成绩班级倒数第二,云南的人更要努力啊!大学里喜欢上了排球,水平还一般般吧。基本上是上课,然后图书馆看农经或社会学方面的杂志,打打排球,背个包爬爬狮子山(在我看来就是狮子坡),时间相对多,大学同学有不少选学了第二学位(武汉7所高校联办的),在大二与同学商议下乡调研,去了武汉周边的一个村,亲身的再次接触,触发了自己内心的哪点情感,撰写的调研报告评为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优秀奖,团队优秀团队。

    回到学校心里告诉自己要好好学,到农村去,这个时候到学校南湖论坛院版块当水军,把自己在网络上看到有关三农的文章转帖过去,没多长时间,我在论坛上的积分码起来啦,总版主说你就做院版块版主。一个人把自己看到与三农相关的帖子都贴到院版块论坛上,现在想想也没有什么用,但是有一点用,就是自己后来参加乡建也一样会把相关资料与信息都海量收取,然后再做具体工作,呵呵!现在好像也是,啰嗦了大半天,与小二家乡火腿还没有关系呢。在论坛版块认识了一帮朋友,在大四时总版主推荐我参与了师弟师妹们发起的华农首个三农类社团,原以为我会带着遗憾离开离开华农,没想到在离校前还有人来做这样的事,很快取得联系,筹建了齐民学社(其实事大多是师弟师妹做的)。   

    其实在大二调研回来,我建了一个三农研讨QQ群(后来改为新时代合作社路径探索群),经常与一些对三农感兴趣的人天马行空的聊,认识了创办《理想有情》电子杂志的黄跃等,通过这本杂志又认识了一些到现在还是朋友的人,我们聊理想,聊青年人的成长。大约也是这个时候乡建中心大学生支农调研负责人让参加了交流会的华中科技大学的同学联系到我,找到了校外的小伙伴。其实我在院论坛上已经关注大学生支农调研交流网一年,之后我们武汉高校三农类的社团发生了联系,互相配合,组团开展活动。因为我时间相对自由,参与了乡建中心农村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计划学员第二期的培训与学习,来回北京与武汉,尤其是齐民学社保持了乡建的影子,比如晨跑、朝话、唱歌、齐民书架等。社团第一年就成为学校新锐社团,齐民讲坛也成为除学校主办的狮子山讲坛外影响最大的论坛,成功邀请温铁军老师坐客狮子山讲坛,在后面师弟师妹的努力下,齐民学社是校内的五星级社团。

    武汉学生支农社团的氛围高涨,带动江西、湖南的三农社团也参与,最后我们成功在华农承办了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支农调研交流会。这次会议来自不同地方的青年聆听老师讲解,讨论,那也成了一道风景。因为外来人员多,我与辅导员等来往就多啦,你懂的,此处略去1000字。到离校一年返校遇到校保卫处的,笑呵呵问我:你又回来搞啥?呵呵!

    临近毕业,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考研或考公务员,有一半的人找工作,我选择报名了乡建中心农村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计划第三期学员,给父母写了一封信,告诉我的选择。之后等待通知,接到乡建的通知要求先到江西兴国项目点下乡一个月,再回京参加培训。

     打包来到江西兴国乡村,当时是与扶贫办合作的整村推进扶贫项目,有基础设施改建,有产业发展,有村级贫困互助基金等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遇到的一个小男孩。他父亲下煤矿受伤,不能下床,母亲带着妹妹离开了他们,他不得不从学校回来,种田地,做木工,养家。12岁就要拿起斧头做木工赚钱,在家里墙壁上海能看到他写的字,他想读书,可是。。。。。。最后在当时驻点项目负责人及外界的捐助下,父亲的病得到一定治疗,小男孩也到外面学了技术,找了工作,而当村里有人需要帮助时,这个小男孩会主动从外面找人来帮助村里人。我后来在北京大学封闭学习英语一个月后,要求用英语演讲5分钟,我就说了这个男孩的故事,当时心里想以后有一个基金支持儿童孩子该多好。一晃10年过去了,我们没有再见,但是还有联系,我也记得我承诺过要回去看他的,是该找个时间回江西走走啦。

    除兴国外,江西红土地走过九江(第一次坐船,记得那里有个蔡州小学,与中部崛起论坛做个图书募捐,第一次摘棉花)、去过萍乡(乡村教师的交流)、去过赣州、瑞金(江西柑橘产业调查)、去过南昌(江西农业大学交流)。

    回京后,参加乡建中心为学员准备的培训,有来自不同领域不同派别的专家老师授课,呵呵,那个时候还没有大咖这个叫法吧!虽然没有十分不适应,但却是有很多不一样的内容,其实这个你也懂的。大咖之外,还有心路历程分享,有二期的学员分享,有团队游戏及活动,一群青年热情高涨。现在想来也是充满快乐,之后根据兴趣及乡建的工作安排到不同地方,我就与河北太行山结下了缘。

    我清楚的记得2007828日,我得到要前往的地方地址及联系人电话,一个人赶往丽泽桥汽车站,搭乘直达县城的客车。因为没有很好沟通,搭乘了只到县城而不是经过蹲点村的客车,在县城转车,转乘时也不清楚情况,得到的答复是不能直接到村,只能到村边,最后一个人在村边下车,背着包走了接近78公里山路抵达一个叫小水的村庄。我们称呼的葛叔,也叫老葛,带着我在村里转个圈,特意带我翻山去看当地的水利灌溉工程,边走边给我说这套水利工程的前因后果,村民争取以及政府不作为最后建设的水利工程与实际的出入,我也是很感叹在这样的石头上山上,打井取水架管服务周围10多个村庄,最长20多公里的穿山的水利工程,虽然与红旗渠不可比,但是也不得不佩服乡村村民的智慧与能量。

    老葛,之前在乡建就见过,还邀请他去过华中农业大学齐民讲坛讲过他的故事,算是熟悉的,也是我进入太行山区入场的关键人。他是毛主席的铁杆粉丝及痴迷者,从毛主席语录到各种关于毛主席的书籍收有不少,很有毛时代那代人的特征,本身爱追求真理及公平,参与或帮助一些村民寻求公平的维权活动,用他的话说我怕什么,我什么都没有,我就天天烦他们,最后他们没办法不得不给我办,我也是服啦!这样也能奏效,在我前后5年的接触来看,他一直很乐观,总觉得胜利是属于我们的,总会到来,而面临的困难都是对我们的考验,我们要想尽办法攻克它。还有一个记忆是,老葛对国家政策很敏感,经常听声音机,爱学习,经常会发现他总在有感觉的时候掏出纸或笔记下来一些东西,哪怕是在烟盒纸上,他自己也时常有一些小灵感,写点诗或标语,大家好像还蛮喜欢的。

    有老葛的引领,加上乡建已经在这里有34年的进入,我算能很快进入一个北方的乡村,还有当地的协会及农民组织都是村里比较弱势的群体,对乡建及来的人的期待,我们很快熟识起来,也像来到这里生活一样。作为一个无权利与资金的外来个体或组织进入一个乡村其实在当下是有难度的,而乡建凭借多年与农民的互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之所以这样说,那是乡村的复杂性,乡建对应或参与的仅仅是分化的乡村里的一部分人群,对其他人群,比如基层政府或乡村精英我们互动少一些。

    当地附近有5个乡建中心进入后推动的农民组织,大部分是维权转化而来,以大学生支农调研开展文化文艺活动逐步组建,早期有信息站、妇女协会、老年人协会、农家文化大院、文艺队、腰鼓队等等试验 ,调动了一部分村民一段时间的参与,之后逐步开展了共同购买的一些工作,也有组织内部社员很小规模的个体化肥农药减量化的试验,呵呵!算是比较超前的生态农业试验吧!也可以说这是新时期比较早期的农民组织的试验,在农民合作组织法将要来临的前夜,他们已经做了而且坚持了34年。我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协助他们注册合作社,获得一个所谓的合法的身份证。这个过程第一家顺利注册的合作社跑了一个月,其中的有意思,小二在《农民办事为何这么难》笔记里有记载,也感受到中央与地方政策的差异或传播执行有过程,前后协助办理了5家合作社的注册。注册之后,总得做点事吧,而当时乡建中心在山东某合作社的农资购销服务做得不错,而太行山这个地方合作社比较多,相对集中,是否可以借鉴联合起来做农资购销服务呢?在乡建中心的讨论之下,并派出山东的伙伴及中心的骨干前往太行山及兰考考察,最后两个地方都开始进行合作组织农资购销服务。

    太行山的农民合作组织农资购销服务一共涉及26个合作社,分隔县城两边,各三个,一边是丘陵山区,果树种植为主,一边是平原,大田种植为主,总共大约240多户农户社员,基本方式是乡建中心按照山东做法无偿投入2万元(算是无息借款),合作社吸收社员股金放一起作为运作的资金,乡建中心在地的人员负责管理资金及组织大家开会根据大家需求及意见使用资金,进行农资统一采购并分货,年底进行结算按交易量与股份分红到各个合作社,再协助各个合作社按社员交易量与股份进行分红,有一点在设计之外的是因为6个合作社的距离及用肥的差异,最后定做一个农资服务中心,变成2个。第一年总体做得不错,在我的记忆中村庄附近的一些个体想开农资店的都有观望之态,也顺利给大家分红返还,大约是30%---40%,第二年开始扩大,吸收了2家合作社加入,开局也还不错,最后年底问题多多直至最后停止,而且到后面造成影响。细想当时小二等人本就无社会经验,更无市场经营经验,我们去做了这样的工作,还有对农业生产及农业资料我们也不懂啊,第一年山东试验点推荐的厂方农资在太行山下合作库存比较多,效果或说在太行山不适应,最后最能当库存,最糟糕的是最后成为过期成为损失,还有原本参与的合作社就因为规模大小不一样,投入资金及销售农资量及需要农资的时间不一样,如何公平地处理协调就已经埋下影子,扩大后的新成员与之前的成员还稍稍有些互相不买账,整体来小二等把控不了,出现的问题导致之后分货结账退股,最后外部的资金怎么追回,这又是难题,在追问这些问题谁来负责。

    较早开始的农民合作组织联社的农资购销服务最后走到头,一直是小二心里的阴影,之后在一个合作社农资购销的基础上小规模开始了资金互助的试验,从3万元开始,社员入股,社员专门选择3个人来负责运行,我们只是给予一些制度及相关运作的协助,慢慢的到10万、25万、30多万的规模发展,这相对来没有出现农资购销的问题,就算有其他有问题那也是村民自己去解决,我们只会提供其他地方是怎么处理的参考。虽然运行很慢,很小,但是是他们自己在运行,挺好。这个时候接触到香港的一些老师或朋友,捐助合作社,我们提出支持到合作社的资金互助部,产生的收益用于当地合作社公益服务,三年或几年后还支持人,而不是无偿捐助,开创较早的公益信托做法。

    在太行山下还有一件心里放不去的事情,就是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之下,考虑在太行山开荒山尝试一个小型生态农场。现在来说也是教训,当时无任何技术支撑的我们凭热情开始而最后造成对当地人的伤害,这也是小二心里一直过不去的结。农场的选址科学性根本没有,虽然之前有几个地方备选,但是最后分析来分析去,选择在太行山下,而农场的规划或资金投入产出全然没有,仅仅是各自投入一点钱,用我们的劳动来开始,发生一系列现在回头或他人觉得不可思议或可笑的事,但是当时确实是带着热情参与其中。

    之后,随着乡建中心人员流动,工作的变化,开始负责农民合作组织部门的工作(应该也是这个时候有这样一个部门),开始做一些与其他机构合作的培训等,也开始多一些生态农业与合作社的结合。

    2008年汶川地震,抽调了部分小伙伴前往地震灾区开展工作,太行山下留下了我,我变动几乎很少,虽然一直没做好事,也没做成事,但是就因为呆的时间长,接触的村民都熟悉,把我当孩子,相处就与家里人一样,所以太行山下那是我的第二故乡。

    我清楚记得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当时开山,我的右眼受伤,村民送我去医院的照顾,我还记得我生病后,村民竟然请大仙来驱邪,呵呵!还有,村民的红白事、生日宴会或亲戚招待也不避的参加,但是没有太多想法,村民就当自己家孩子,直到今年参加芬芳文化研究院的乡土文化变迁学习,提到要认识一个乡村最好的办法就是参加他们的红白事,哎呀,当时用点心多好。最后我回京做农民合作组织培训推广项目,离太行山乡村就远了点,但是与村里的主要联系人一直有联系,包括到现在,有时还回去看看,就是聊聊一年发生的事,一起吃顿饭。

    正是在太行山的犯错中,我对农民合作组织有了一定了解与兴趣,也让我说自己一定要在这上面琢磨个透,要我问信什么,我会说我是一个合作主义者。在乡村的试错与不同老师的学习下,我坚信乡村农民合作组织有前途,而重要的是路径需要寻找。

    参与农民合作组织培训推广计划,去了不少地方,比如广西、比如四川凉山、比如吉林、比如安徽等等,同时也参加了一些大会,比如东亚农民合作经济论坛等,逐步形成自己对农民合作组织的基本认识与判断,与乡建的伙伴们开启了全国农民合作组织论坛(一年一次)。当时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做的预算10多万,组织负责人说我们开会还没做个这么高的预算,最后压缩到7万多,最后大概150多人次参会,还算满意的一次尝试。虽然论坛名叫顶级论坛,有点插曲,可能带来一些指责,自己觉得算是对自己的内心想法的一个交代,之后参与了乡建中心农民合作组织网络推广项目的设计及前期工作,协力了第二届农民合作组织论坛,然后离开了4年多的乡建组织。

    在香港施永青基金会的支持下做了一年大概20来家农民合作组织的调查,之所以会去做调查,是在做合作组织培训推广中觉得自己离实际有点远,还有现在实践中的新动态新做法需要关注,这一年的调查基本上对当下农民合作组织的整体性有一个自己的判断,也在对当下农民合作组织的出路有自己的想法,因为我是笃信农民合作自己可以救赎乡村的。

    在一年的合作社调研中,发现一些共性的问题或经验,同时也在这个阶段得到杨团老师带领的农禾之家团队推广日韩台综合农协的启发,形成我这个阶段对乡村发展要通过农民合作组织来实现,而农民合作组织如何来实现或说需要什么样的农民合作组织,我有自己的初步看法。农民拥有的最多的就是土地、房屋、农产品,而土地与房屋在当时政策之下也没有想法,那要做好农民合作组织的事,除了文艺或文化的工作,合作金融是应该提升上来的,而合作金融自己多少已经有接触,那下一个就是农产品的流通销售,刚好在调研中也发现一些合作社在开始生态农产品销售渠道的努力,而自己没有做过,长远来看,合作组织也一定要做好农产品的流通,于是我开始以生态农产品推荐与朋友发起乡村土货栈,试验或体验下产品流通对农民合作组织的影响。

    我返回到太行山乡村,刚好当年的一个合作社200亩荒山正在生态养鸡,于是开始在这个合作社学习生态小农场的建设及生态农产品生产与销售。同期在调研中发现青年人参与农民合作组织的重要及有青年人参与农民合作组织甚至就业的趋势,加上为与我同样的乡建青年要继续走下去,需要除现有组织支持之外的支持与平台,于是与20多位乡建或涉农的青年入股总额约3万元,发起了青年合作社,尝试自己为自己服务,开展基于农民合作组织思考的服务。这应当也算是比较早青年自发的民间互助组织,我们以有限的资金用于成员的互助,并同时对有需要的而且有了解的农民合作组织进行小额资金支持,这些思路与后来一些农业公司或一些基金会或风投进入农村开展投资的思路高度重合。同时我们每年有一次或两次的线下聚会交流,这也许也算是青年自发的就某个话题进行互动比较早的做法,而今天关于青年人的组织、关于青年人的网络、关于青年人的支持几互动好像很多,但是我还是觉得我们有特殊性,就如同我们替代不了他们一样,他们也替代不了我们。

    在太行山乡村的农场,主要就是鸡蛋与鸡,通过乡建中心国仁绿色联盟进入北京,在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的平台进行销售,我在地配合生产把控,微博宣传,同时也开始考虑另外的渠道及客户,还有当地生产产品的开发,还有在地生产者间的互动,协助城市消费者实地探访等。

    这段时间印象比较深的有如下几件事:一是归元农庄的香油开发。那是一个夜晚,在山上吃过饭后,我与留在山上的大叔聊天,在聊天过程中,他告诉我他之前是做多年香油生意的,我当时就寻思上来,打听了下制作的工艺、手艺人、设备等,琢磨了下投入,问他可不可以,愿不愿意做,他说可以做,也愿意做。第二天与合作社理事长一说,也同意做,大叔自己拿出自己的钱买了一头驴,之后村里找石磨,找手艺人,石磨香油就开始上马啦。与国仁绿色联盟的伙伴一起核算生产成本定价,最后国仁绿色联盟伙伴把石磨香油推到了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现在应该还在有做。

    二是青年合作社组织了一次交流会,当时掌柜带了父亲做的糖点,当我们休息的茶点,台湾来的在绿色和平实习的朋友吃了后,要买,说很好吃,于是乡村土货栈开始有第一款我们自己的产品,而也与这个台湾朋友成了朋友,只是她实习期结束没能见上一面。

    三是这段时间尝试过3个事,今天来看可以作为教训。一个是树基金计划。就是为绿化及改造山上生态农场,按照当地不同树一棵树苗的价格发起外来人认领果树,果树挂果后认领人可以来采摘留下一定的管理费用后,可以带走,方式是可以的,但是应该集中在当地的几种或就某2种果树上或一批就某一种果树上,这样方便种植及管理,另外农场的人员管理照护要到位,还有最后的收成处理方式需要再设计。

    第二个事是很多人的合作蜂蜜。起因也是当地农场产品开发及农场体验出发,计划邀约当地蜂农在农场养蜂,可以有采蜜的体验,同时有蜂蜜产品,而蜂农要求保底蜂蜜收入,于是开始了当时比较早的众筹,借鉴当时很热的很多人咖啡,就是寻找一群人投入做成这件事,大约有10来位人参与,启动做起来。最后蜂农这边变卦,不到农场养蜂,只愿意提供蜂蜜,而一开始的设想是参与的这些人都是推销者,带动朋友销售应该没有问题,而最后变成我一个人销售,有的就参与100元,还要收益,最后蜂蜜市场也没有打开,这个事又停下。也是这个事后,我不在相信股权,太虚,我就实实在在的,现金交易,或说做消费众筹而不做股权众筹,尽可能提高门槛。

    第三个事是密密绣房。组织当地妇女,接朋友服装上绣花的工作,大约组织了10多个妇女吧!绣花绣了上千条,最后没有进行下去,主要是当地妇女参加这个是农业空闲之余,农活忙就没时间,而这个时候可能绣房需要抓紧,另外妇女们速度上不来,简单说效率不高,她们觉得赚的钱少,而朋友这边又觉得活太慢,影响到自己的销售,最后也停下来。这个事算是与妇女及手工有实际接触的一次。

    北京农夫市集热了起来,开始每个周末参加京西生态农夫市集,一直持续一年多。早期是每个周五从太行山乡村出发,到保定晚上火车,第二天早上到北京,每次带上一些产品,来回折腾,算算可能也并没有收入,但是坚持了过来。后来冬天,太冷也累,考虑这样折腾成本也高,于是在北京租房,搬到北京前后参与京西生态农夫市集、舌尖上的市集、绿色嘉年华生态市集、宋庄跳蚤市集等市集,参加小毛驴市民农园、同心农园等开锄节、丰收节,这一年多一个拉车,几个箱子,北京东南西北,全城跑,小二从160斤下降到130斤。这段经历,认识了不少朋友及老师,彻底改变了小二的饮食,要尽可能吃生态的或不在外面吃饭,朋友一起吃饭,那就家里一起做,应该说这段时间累但是很充实,也很开心。同时这段经历对让我对当下中国农夫市集及其问题、农夫市集与乡村发展等有了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当然除了赶集,鼓弄淘宝,这段时间还参加各种涉农会议与分享会,也拜访生产者朋友,也外出找寻好产品,也调研乡村发展的典型。记忆比较深的是乌蒙山行,与掌柜从贵阳出发,转遵义,到桐梓,转凯里,到雷山,探丹寨,回云南宣威,上昆明,到楚雄,历时一个月,感叹云贵的神奇,小吃物产的丰富,民间技艺与手工的诱惑,当然也有风景的优美。一路上也花时间找手工艺人,探访生态从业者,也会小栈后来西南产品的上栈做准备。

    除了云贵,我们到访河南信阳郝堂村、到访山西永济浦韩乡村社区等地,了解他们的发展模式,进一步丰富对乡村发展的思考。

    2015年初,有幸接触中国滋根乡村教育与乡村发展促进会,兼职一段时间,前往河北青龙、贵州雷山等地了解了滋根乡村发展的工作,让我对乡村发展多了乡村教育的视角,也刚好对农民合作组织的推进多了一个维度,学校、村庄与家庭的互动,这恰恰是之前我自己缺少的视角或思维。

    这期间也有一些机构或朋友邀约,因为自己对乡村发展的思考,最后都没有参与,在去年8月,经过原来乡建同事的邀约来到了河南,算来一年有余。带着对乡村发展的思考来到孔明躬耕之地,参与了一家乡村规划设计院的工作。具体来说这不到一年的时间主要是搭乘政府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以乡建理念开展乡村规划设计或说在乡建的做法上融入规划设计,不管怎样,乡村规划设计是硬货,乡建是软实力,两者相得益彰,加上新乡贤人士带头及村民参与,从文化、金融、环境及产业上进行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思路与想法应该是没有大问题,然众人要达成共识尤其是行动中达成共识,又好像太难,也难为创办人的协调。这段经历主要在一个3000多人6000多亩的村试点,做了一些基础性的非突破性的工作,比如前期调研、农民文化节日活动、农民文化节等,而农村金融刚提上火却因为合作双方的一些沟通等不满意停停做做而终止,之后参与了2个村的基线调查,前往孙君老师2003年前后操作的五山学习,呵呵,在大学时就有关注,想前往未成行,想不到多年后成行。另外发现南阳归零文化村、画家村,前前后后去体验,去了解。

    这段经历在对乡村发展的认识尤其是政府力量与资源的影响,有着极深的感概,也是这个经历对乡村规划设计、艺术进入乡村有了多一些的感想,在实际实践上收获的是通过设计同事集体开火的生活费用结算,联系类比乡村的统一结算,我想这也是一个奇葩的收获。

    这段经历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推农民文化节,加之一直对乡建的文化建设实践与解释的不完全认同,我参加了关注一年多的芬芳文化研究院举办的多元文化视角下的乡村转型青年学习网络学习,这次学习我个人觉得对乡村文化有了相对系统而且客观的认识,同时也对乡村发展的文化视角有了进一步提升。

    在纠结与拉扯中,我选择了离开,探访郑州生态农夫市集、新乡小刘固村,拜访3年前的老朋友川崎广人老师,也了解他在中国扎根3年来的堆肥及堆肥栽培。之所以前往,一是看望川老师,二是在这一两年自己关注乡村垃圾处理,而在南阳一年也面对这个问题,想探讨堆肥+垃圾分类+粪尿分离厕所+秸秆还田或加工+蚯蚓堆肥+环保酵素,相对综合完备的处理乡村污染与垃圾的可行性。

    关于川崎广人老师,大约6年前认识,5年前第一次在北京见面,当时还在乡建中心负责农民合作组织的工作,我们2010年举办了第一届农民合作组织论坛,川老师从网络上了解到,通过邮件联系到我,大概意思是对我们的活动很感兴趣,而日本的农协一直也是部分老师提倡的,于是提出可以来中国参加下一年的论坛。从这之后,川老师就与我邮件往来,他定下要来中国介绍日本的无店铺消费合作事业,觉得对中国的合作社运动会有启示。在邮件中才知道老师63岁开始学习中文,花了3年的时间,能看能写,能说与听一点点中文,我被镇住啦!之后老师开始为一年后来中国参加论坛做准备,他的发言稿PPT改了多次,每改一次就发给我做一些调整,然后他在改,直到一年后参加论坛,他还打印出修改好的PPT,一直在温习,日本人的认真不得不服。在首都机场接机后,简单在人大西门吃饭,对,还喝了点啤酒,川老师开心时会喝一点点啤酒。我们第二天去北京大学找寻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消费合作社---北京大学职工消费合作社,当老师得知当年的合作社已经不在,现在就是学校后勤集团承包的私人商店后,叹息不止,之后去启民星学校参观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后来还去小毛驴市民农园,老师觉得中国消费运动已经开始,但是生态产品品质并不好,主要原因是土壤及有机肥的问题。现在农场或生态从业者的农家肥虽然采用中国传统的沤肥或堆肥,但是熟度不够。老师论坛时临时换了要讲的内容,而且坚持用中文发言,但是时间有限,最后才让翻译上场。论坛结束后,老师说他要来中国工作,把自己的后半生贡献给中国,希望我能帮他找工作。老师回到日本开始写堆肥普及报告,开始还发给我做一些修改,后来因为时间问题,没有再继续,但是老师一直在写,大约写了30期,我在一个偶然机会知道陈向阳老师在天水用尿液种苹果,于是联系陈向阳老师介绍了川老师的情况。看能否有可能性,川老师要求一年来回中日的往返机票、一个月2000元的补贴,解决签证,在农村工作的要求与陈向阳老师沟通后,陈向阳老师说可以,于是我把川老师邮箱转给了陈向阳老师,后来川老师来到了天水,再联系上,他已经到了河南新乡小刘固。

    总体来说川老师身上日本人的认真负责,对工作的条理,对制度的要求及遵守,对服务的高要求,还有对人的尊重,无不让我钦佩。比如:小刘固农场白天不许喝酒,喝酒不工作的规定,喝酒啦,他会与喝酒的人一起受罚,若不接受惩罚,他会自己绝食。再比如:在看望他时,正在改建生态的厕所,他说厕所应该有门,每个蹲位也应该有小门,而施工或当地的农场人还觉得多此一举,老师说了一句话,如果是你妻子用这个蹲位,你会怎么做?我与周边的人都怔住啦!关于川老师不在啰嗦,一个70岁异国他乡老人扎根乡村3年多,堆肥厂、堆肥栽培及技术培训都已经逐步得到大家关注与参与,衷心祝愿他在中国开心。

    新乡之后,回到南阳,参加了一个村抬装古饰的活动。之后接到北京凤凰耕读书院的通知,已经获准参加乡土中国青年论坛。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是想见袁老师,与之聊聊天,关于青年人成长与实践。因为她一直是乡建中心或其他机构青年人培养的跟踪者与评估者。另外一个就是想看看凤凰耕读书院的青年论坛怎么办,那些人参加及那些内容,怎么设计,因为从离开乡建中心组织,我也在思考青年人的成长与发展的问题,当然是以自己为例子在思考的,也与小伙伴有一些私下交流,筹划着做我们自己的交流互动与实践的互助合作平台。这次听到张孝德老师上升到哲理层面对乡村未来的乐观,孙恒大哥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展开的实践与抗争,沈立老师对乡村解字开始鞭辟入里的乡村文化解读,都让我对乡村及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乡土中国青年论坛结束,在北京梁漱溟乡建中心停留与小伙伴见面,聊了聊关于青年人论坛之事的想法,之后探访在北京做民族风服饰的朋友。他们曾经也是乡建的同事,从乡建组织离开后,在北京摆地摊做民族风格的服饰,到现在6年的时间,找到了自己很有感觉的方向,格拉玛号在启航。每次来北京,我都尽可能的去看他们,当然免不了找借口请吃饭,也从他们的交谈中得到启发。

    这次相见,他与同学约定要去路上,找到实现更大理想的更好形式与动力,稍上我加入。于是从北京到西安,再到延安,最后定上华山。秦始皇兵马俑一睹昔日的雄壮,遥想当年始皇雄才大略一统中原,凭啥,这是路上追问的。西安历史博物馆,让我们感叹前人的智慧与伟大,当下的我们怎能不奋进。延安宝塔山、延安博物馆、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杨家岭、枣园、南泥湾,追忆当年革命先贤奋斗的一幕幕,他们对理想的执着,对建立美好社会的追求,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不靠天地,就靠自己的拼搏精神,还有智慧无疑吸引着我们。回过头来看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我们的交通,我们的技术已不可与当年相提并论,但是我们今天的人好像少了点什么?对,少了点精神,少了点自力更生自强的精神。人一旦有了这种精神,一个烂泥湾能变成好江南,美丽乡村建设要成又有多难呢?“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对我们今天的实践又是如何的重要,我们努力的方向对吗?我们坚持并相信吗?问问自己吧!我与路上的伙伴说,十年来没有成绩,但是逐步清楚没有可能成的事,是的,犹如长征即将达到吴起镇的队伍,迫切需要打一场仗,而且是一场胜利的仗,所以明明自己已经可以判断要无果的事还参合干啥。自己没有可能调控的事,那就放下吧,若参与就要用心用力。

    华山因下雨未上,我转道灵宝弘农书院,原本来河南时就有计划要前往,这次刚好就在附近。在县城先见了弘农书院培养的一个剪纸的青年人,到达弘农书院在书院转了一圈,之后到上基地见到负责人。当年的乡建同事,已经在此地扎根啦,听他的介绍,之后刚好河南省爱故乡项目的一个项目资助方来此走访签协议,并介绍一些做项目与做乡村工作的工具,听下来,还是比较有收获的,之前一直对技术与工具不充实,太多的在理念层面,比如看乡村可以有优势视角而非仅仅用问题视角,乡村的利益相关方梳理,乡村家庭男女一天的生活安排,乡村一年的农事安排等等,这些工具的合理有效使用,会让我们对一个乡村的了解及开展工作取到帮助。

    在弘农书院清幽的环境中休息很好,与书院的小伙伴们有简单交流后,我前往武汉办理身份证,记得在武汉与小伙伴弄了下一个私人订制餐厅的众筹方案,其实主要思路是小伙伴的,我仅仅是做了一点点建议。

    这个时候自己内心越来越希望找一个据点,打阵地战,而且是有自己生活的点。不太愿意再面上大呼隆,同事提供了平顶山郏县的一个村,建议可以去看看。于是在郑州汇合,于5月底进入这个村,开始做了该村的基线调查,配合做了一些该村给相关政府的材料,提出了村庄定位,并做了一个向政府部门汇报要开展的试点或建设的框架性内容,热心满满的做了6000多斤的北瓜的环保酵素,但是在进入主体与当地主体边界不清,当地村民无人发动与组织,加上进入该村前的目的在进入后被牵扯改变,又不彻底改变,无法下手,加上到此两个多月在生活上,尤其是就餐极其不便,所以放下。

    做完6000斤北瓜环保酵素,赶上河南爱故乡暑期夏令营,分享了一次自己对农民合作组织的认识与思考,赶往陕西潼关再做一次交流,转道山西永济停留,了解了下永济浦韩乡村社区的新动态,再返回郏县参与了郏县财政局申报集体经济试点县的申报方案制作小组,感谢仝老师这一段时间的指点,一个多星期的讨论让我对乡村发展之前的认识逐渐形成整体。接着参与了河南省爱故乡工作站的爱故乡能力培训,结合这段时间了解到的新情况作了一个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分享。个人觉得到此把农民合作组织(专业还是综合)、土地股份合作社、社区股份合作社、集体经济、混合多元经济等有了自己的一种说法与解读,对乡村的整体性发展认为方向比其他更为重要,方向之下的原则或理念,合适及对的人,恰当实用的制度,坚持踏实的做点,我们会离目标越来越近。

    中秋时节,回到南阳,往洛阳游玩,体验洛阳的小吃,这个过程是在看小吃能否对货栈有借鉴,同时看小吃街也是对乡村发展三产能否带来一些启发,因为这个阶段我关注陕西的袁家村,私下认为觉得研究,但好像没有乡建人士对其研究并在乡建实践中来试验,计划有一天自己要去看看。

    十月借居南阳归零文化村近一个月,放下曾经的激情,让自己静下来,想想这十年的路,同时也是较长时间体验下自己内心设想的生态村与归零文化村的对比。赶上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的初级自然体验师第二期培训,小麦老师邀请我参加,但是我觉得突然加入一个外人,对他人不好,所以仅仅是间或旁观体验,强化自己对儿童为主体的乡村教育在乡村发展中的规划或做法。同步还筹划了首届708090青年论坛方案及众筹方案,初步定下邀请人员。其他时间有时参加村里的活动,有时兼职推推货栈土货,内心对后面的去路做了一番对比分析,也接到一些朋友或组织的邀约,心里都没有动。10年,已经可以用自己能说服自己的生活方式及事业发展方向,同伴或或他人都已经开创了体现自己价值的工作,我还要在打酱油般,美其名曰协助他人吗?协助也不是没有问题,而是协助的事方向是自己认可的吗?还有通过协助与参与,取得的收益是什么,有什么成绩,是可以真的到来吗?自己的空间又有多大可能性体现?这些想好没?

    一路倒退的我,谢绝了朋友们的邀约,遵从内心,试试自己10年来的这点小思考吧!

    2016年11月7日,告知朋友们准备回乡,过一过自己内心思考的生活试验。十年并未扎根,因为从内心你就是外乡人,你就没有想60岁你还在这里,短视的功利的想立马成效,然后就开辟下一个战场,当然也不会全心投入,或许有人能做到,但是当地的人接纳你的空间或合作的空间又会影响到试验可能偏离,所以我准备回乡,希望能为自己60岁而做,当然里面兼顾家人。我希望这次回乡是生活似的而非运动似的,不是革命,也无关改造,就是圆一个自己十年来内心要回到乡村的梦,也是回应自己内心认为乡村是有未来的,是可以与城市同在,而且是不卑不抗的。当然这样的乡村不仅仅是当地村民的事,也不是当地村民就能办好的事,也更不是种两亩土豆,养两头猪就可以的,也不是拱手交给外来人的事。那到底是一个什么事?用一个词回答:安居乐业。用三个词回答: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我期望自己作为一枚十年游荡城乡的小兵以为自己内心的安放而走出去,回到家乡,把内心之想逐一慢慢地慢慢地去试试。

    既然这样,那就开始往南走(一年前从北京到河南,现在从河南往南走吧),回家!

    返乡不代表之前的工作或所做的事结束,而是在之前经历的基础上探寻更好的方式,小二回到云南,乡村土货栈仍将继续,之前3年来合作的产品还线上销售,同时会有新的产品尤其是云南产品上新,小二会以火腿为切入逐步开始家乡的乡建工作,希望有一天可以呈现一个生态社区。


    小二家的火腿

           与金华火腿齐名,中国三大腿之一,肌红脂白、香气浓郁、滋味鲜美,毋庸置疑是中国火腿界的一代宗师。每年小二父母喂养杀的年猪腌制的火腿成为朋友们喜欢的美食,然而毕竟有限(一年父母养3头猪、妹妹家2头猪,一年也就20只火腿,而且要腌制2年才上线)。

         小二家的火腿是坚持传统,腌制于隆冬,在腊月杀年猪后(不进腊月,几乎不会杀猪的)开始腌制,直到来年,经历了冬春夏秋的轮回,有的更长,2年或3年,当地称老火腿,是火腿中的上品。

         要做出好火腿,有太多讲究。第一步就是原料的选择。火腿制作的原料只有两种,猪腿和盐。

         云南宣威火腿的猪腿来自当地农户家里喂养的年猪(正如在小二故事里说的一样,农家喂养的猪是给自己家过年及来年食用的),每户最多不超过4头,区别于猪场的喂养,喂养一般是杀年猪后开始购进猪崽喂到来年杀猪时,真正的年猪,不少于10个月,而整头猪体重一般在200--300斤。小二家的火腿猪腿来自小二家乡优先选择喂养年猪的邻里农户的猪(随着现代化影响的深入,养猪赔钱,老家也有越来越多的农户不再养猪)。

         同样,腌制火腿的盐来自云南的井盐,平均白度58.57%,平均粒度90%(小二也在考虑是否可以用海盐)父辈告诉我,盐在腌制中至关重要。

         宣威火腿从原料选取到成品,一共需要经历上盐、浸泡、晾晒、发酵等36道纯手工工序。

         杀年猪后的新鲜猪腿进行修边

         猪腿摊凉后(一般是放一个下午,晚上开始工作),就是腌制的过程。这是猪腿变成火腿最为重要的一步,也是考验父亲的经验与技艺的时候(不到来年谁也不敢保证腌制的火腿百分百不坏)。

         上盐的过程讲究快速、均匀。每一条腿的各个部位上盐的量与厚度都不一样。一般来说,大腿的整个腌制过程需要反复上盐8-9次,小腿需要上盐5-6次。整个过程越往后,上盐的部位会越少,父亲会根据各个部位的腌制程度,考量是否还需要再次上盐或减盐。这一切全凭经验。

         腌制完成后,火腿会放在竹制或木制的器皿中过滤浸泡,大约1个月。

         再之后是用绳子绑住猪腿,挂在房梁上晾晒与发酵,长达半年以上。

          来年发酵好之后,进行整形、清洗、剔除火腿外部表皮,一条完美的火腿方成。

    小二家火腿的美誉


    火腿在厨房,怎么吃?

         宣威火腿的含盐一般在8%-12%之间,口味偏咸,但入菜时若处理得当味道会无比鲜甜。火腿一般分为五个部分,其中肉质最为细腻的便是上方、中方。

         自家吃饭,大概没有心思花几小时做一道菜。最家常的吃法,是拿火腿切片,垫笋干或青椒吃。再或者煲汤时放一些,鲜到极致。要知道用宣威火腿吊出来的汤,爽得不行。

        

    为何众筹?

         我来自云南宣威,一直想把家乡的好食材以合理的价格分享传播给更多喜欢的人,也只有这样,宣威家乡的火腿工艺会传承下去。它区别于现代化养殖及加工的火腿,在这个过程中,希望人们明白,食物、只是大自然的馈赠,只有时间才能带给他最好的味道。

         另外,在乡村逐渐凋零的当下,小二内心希望结合自己10年的经历做点什么,目前可行的是从火腿开始,而这需要喜欢的朋友参与,让村民及小二能坚持走下去,用腿做一个村的营造。

    风险提示

         因为天气或不可抗自然原因及手艺人腌制的风险,可能火腿会紧张,会出现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回报您,但是小二承诺一定会兑现回报。


    发货安排

         众筹成功后,小二会按照顺序安排发小二家里目前还存有的火腿,发完后会在协调参与的农户家里的火腿。


    其他信息

         支持的各位朋友请加小二微信:soumin007

         小二电话:18610296033

         最后小二还会专门建一个微信群,在群里与大家互动。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