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一个大学生的休学“支农”抉择

    信息发布者:yinhua
    2016-12-05 10:51:10   转载


    接受采访时,尹发华(左)表示自己已经做好面对困难的准备

      ■本报记者 丛治国 摄

      “在知识和经验上可能还差点,但我觉得自己心理能承受今后可能遇到的困难。”

      坐在记者面前,尹发华有些拘谨,但对自己要做的事很明确———从现在开始,他将休学一年,到吉林省梨树县南泉村凤翔合作社做支农志愿者。

      23岁的尹发华是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直滩乡上滩村人,2009年进入沈阳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3G通信专业,目前读大二。他是该校第二个休学支农的学生。

      自言:毕业后可能回农村

      “农村出一个大学生不容易,出来一个走一个,没有回去的”

      尹发华的父亲是小学老师,家里还有一个妹妹,小学毕业就不念了。

      不过,考上大学的尹发华在村里并不稀奇,“这个多了,我大概算第10个吧。”

      虽然是从农村出来又即将去农村“支农”,但尹发华承认,他干农活的经历并不多。不过,农村背景无疑是他支农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个则是家里的经济环境。尹发华说,他每月花费600元~800元,90%都是家里寄来的,而且“明年的学费比较贵,我这样做,家里会有一年的过渡期”。

      “我说服父亲比较容易,他一向挺支持我的,对我的限制非常少。”尹发华说。

      “这次在农村待一年,毕业后回农村的可能性非常大。”尹发华说,“我是这么想的。农村出一个大学生不容易,出来一个走一个,没有回去的……”

      尹发华表示,他对国家或者学校对此是不是有一定的倾斜政策还不太清楚,但他的学长谢勇模说会对他在生活上有一些补助。

      学长:必须战胜孤独感

      “在农村生活不会像城市那么舒适,最难克服的就是孤独感”

      尹发华所说的学长谢勇模如今在中国人民大学读研究生,谢勇模在2004年12月曾经休学一年支农。

      如今,谢勇模除了是人大的研究生,还是中国资金互助社信用联盟秘书长,一年中大半的时间,谢勇模要到中国农村各个角落去推广农信资金互助社项目。

      谈到学弟的举动,谢勇模感到很赞赏:“我从2004年去农村,到现在也没有离开,所以我能深刻地感觉到中国新农村建设是多么需要人才,尤其是大学生,因为这个群体更有热情也更加执著。作为曾经的支农大学生,我希望让尹发华更快地融入到农村去,所以我来承担他支农的一些经费。当然,我现在还无力承担一个团队,我只能一点点去做。”

      需要指出的是,如今大学生一毕业就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而尹发华休学一年,毕业时将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对此,谢勇模希望以自己的实际经历给尹发华更多自信,“与其毕业后才发现自己与现实的差距,还不如在上学期间通过广泛实践来发现问题,这样会带着问题去学习,对自己会有更好的提升。”

      谢勇模着重建议:“战胜孤独感,让自己内心更强大。在农村生活不会像城市那么舒适,但这些都可以克服,最难克服的就是孤独感。尹发华可以每天都把所见所闻记下来,一方面是很重要的研究资料,一方面也能让自己减少孤独感。”

      应该有配套的机制吸引人才去农村

      ■赞成的声音:“农村建设需要去践行”

      沈阳师范大学副校长夏敏表示:“无论是留在城市还是去农村,只要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更好地建设国家,我们都支持。作为老师,希

    望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新农村建设,要有配套的机制去鼓励这些人才留下。”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著名三农专家温铁军在电话中也表示:“谢勇模和尹发华的行动,就是我的态度。农村建设就是需要这些有理想、有热情的年轻人去践行。虽然现在有些机制看上去不那么完善,但总归要有人去做!”

      ■不同的声音:“年轻人大多会成候鸟”

      不过,相较于赞同的声音,也有不同的声音传来。

      全国首家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推动者、农村小型信用组织协会发起人、21世纪中国农民合作社经济主导模式课题人姜柏林表示:“我个人并不鼓励这样的行为,还是要把学业完成。虽然这种实践无论是对农村还是对本人都有裨益,但没有配套的机制和制度,这些想要扎根农村的年轻人大多会成为候鸟。”

      ■期盼的声音:“全村的人都特别高兴”

      尹发华要去的吉林省梨树县南泉村凤翔合作社负责人李凤祥告诉记者:“看到尹发华后,全村的人都特别高兴。虽然现在考大学不是太困难的事,但农村考上大学的孩子基本没有回来的。现在网络都这么发达了,我们村到现在也没几个人会上网,太缺乏人才了。”

      对话

      尹发华:不是一时冲动,想在这方面有些发展

      记者:怎么有了休学支农的想法?

      尹发华:我入学的时候就

    参加了校里的三农视窗协会(现改为“农村经济协会”),当初就感觉自己挺适合这个方向的。

      前一阵还参加过一个合作社推广观摩会,感触挺深的,农村很多人连字都不会写,就搞这个,他们的积极性很高。

      记者:你的专业与你即将去做的支农工作有联系吗?

      尹发华:根本就是两回事,但不是说我们学什么就要做什么。

      记者:你去支农是一种热情或者一时冲动吗?

      尹发华:也不是。我就是想在这方面有一些发展,经过一年的酝酿,下了决心。

      记者:你觉得这一年经历会给你带来什么?

      尹发华:按照理想状况的话,这一年我要把合作社的运营与个人信念基本有个大体的掌握,回来后毕业也走这个方向,不能一年之后就白搭了。

      记者:就是说你放弃你的专业了。

      尹发华:现在不是也有很多跨专业考研的嘛。计算机专业会作为一种特长伴随我,农村在信息需求上也会不断提高的。

      记者:你对要去的合作社有多少了解?

      尹发华:在那参加观摩会的时候做过志愿者,算是金融方面的吧,农民在那贷钱比较方便。融资完全靠农民自己,合作社的理事会、监事会的负责人也都是本村的,他们的服务对象也是本村的。

      记者:你去的费用谁出,

    比如吃穿住,这些都是最现实的?

      尹发华:费用我还没有具体谈过,主要是谢勇模学长负责处理这事。

      记者:你去支农与谢勇模的关系有多大?

      尹发华:有点受他的影响。我是下定决心、都办得差不多了,然后和他说了一下,具体方向需要他来帮助,去吉林就是他安排的。

      记者:你觉得这与做家教之类的社会实践有什么区别?

      尹发华:做家教是经济所迫,我从心里不愿意做家教。但这个我是自愿的。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 张奭国 丛治国 采写

      尹发华决定休学去支

    农,一部分原因是受了学长谢勇模的影响,本报2004年12月29日曾对谢勇模休学支农的举动进行报道。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